国内首支职业女子龙舟队,从佛山九江“扒”向世界

时间:2025-05-30 10:17:00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隋佳桐 吕媛媛):临近端午,广东多地的河道里又开始“堵龙舟”了。

佛山“扒”龙舟历史久远,九江更是被誉为全国首个龙舟名镇,当地赛龙舟传统已有300年的历史。

九江属于典型水乡,河网密布,几乎每个村都有河涌流经,扒艇出行是当地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在村民眼中,龙船是用来聚人气的,有了龙船,村中就更加团结齐心。传统龙舟深厚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九江现代竞技龙舟的发展。

2008年,九江女子龙舟队成立,这是国内首支职业女子龙舟队。队伍成立之初,队员都是来自九江本地的家庭妇女,她们平均年龄40岁,被人们称为“大妈队”。

董爱丽是本地人,从小就跟着家里大人一起去看龙舟赛,她水性好,喜欢划龙舟。

在九江女子龙舟队成立之前,附近西樵镇曾组建过女子龙舟队。“我在电视上看到她们比赛,我就很想加入。”无奈人家的队伍只收本地人,董爱丽只好作罢。2008年,九江女子龙舟队组建时,董爱丽还在工厂打工,队伍选拔很严格,她没时间训练,最终落选。

2009年,董爱丽终于得偿所愿,通过选拔,成为当时队伍里年纪最小的队员。

一开始,这群“农村大妈”不被外界看好,大家都憋着一口气,想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在组队的第二年,她们便拿下了澳门国际龙舟邀请赛冠军,随后一路高歌猛进。董爱丽觉得,一群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多亏了大家的好水性和常年干农活攒下的力气。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划龙舟都是男性的专属运动,女性多是在现场呐喊助威的角色。从观众变成主角,董爱丽形容这样的转变让她“开心得不得了”。

2012年,在韩国举行的亚洲龙舟锦标赛中,九江女子龙舟队代表中国出征,勇夺五枚单项金牌和一枚男女混合组银牌,成为唯一拿下所有单项金牌的参赛队伍,实现了国际高水平赛事大满贯。

2018年,九江女子龙舟队以六轮全胜的战绩,夺得雅加达亚运会参赛资格,并最终获得冠军。亚运会是龙舟项目最高级别赛事,董爱丽至今都记得当时站在领奖台上的情景,“升国旗,很自豪”。

(202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重庆·合川站,九江女子龙舟队斩获女子组总分第一名 受访者供图)

人生头30年,董爱丽眼前的世界就是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而划龙舟让她看到了更大的新世界。今年是董爱丽入队第16年,她随队参加了所有与龙舟相关的赛事,是目前队伍中获得荣誉最多的队员。“我去过很多国家比赛,我跟我同龄人比,她(们)羡慕不了啊!”

随着九江龙舟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越来越多外省份的年轻运动员慕名而来。上了年纪的初代队员们陆续退役,如今九江女子龙舟队的平均年龄为23岁。

宋艳冰是河南人,皮划艇运动员出身。2008年,她第一次接触到龙舟,立马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虽然都是水上项目,但比起皮划艇的孤军奋战,她更喜欢划龙舟时一群姐妹共同奋斗的过程。

2011年,宋艳冰16岁,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加入了九江女子龙舟队。“那个时候在北方地区,很多人对龙舟都不熟悉,在父母眼里,会觉得皮划艇是奥运会项目,龙舟可能没有发展前途。”

这个选择也改写了宋艳冰之后的人生——她在九江结婚成家,退役后又成为九江女子龙舟队的教练。

在龙舟训练基地的陈列室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国内外各项龙舟赛事的奖杯、奖牌。宋艳冰介绍,目前队伍已获得700多枚奖牌,其中有500多枚是金牌。“这都是我们的战绩,当它们全都被放到一起时,你才会意识到原来我们拿了那么多成绩。”

职业女子龙舟赛事,常见的有直道100米、200米、500米等项目,追求的是技术与速度。荣誉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

划龙舟是“竞渡”,拔得头筹的关键是“同船渡”的协力。几十人一条船,只有同向、同心,才能乘风破浪。

“当她们的心都在一起的时候,这个船自然就快了。”宋艳冰介绍,队伍每天要保证6个小时的专业训练,尤其在每次代表国家出征之前,她们还会进行水中划行、负重推桨等高强度训练。

(龙舟基地荣誉室部分奖杯、锦旗 央视网记者 隋佳桐 摄)

“拿冠军难,守冠军更难。”董爱丽今年48岁,是如今队伍中年纪最大的队员,同期的队友大多早已离队。她一面说划龙舟太累了,不知道自己如何熬过了这16年,一面又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姐妹们一起有说有笑,很快过完一天”。

董爱丽说,她计划参加完今年的全运会后就退役,随即又补充道,“我只是不在职业队,但是我会去业余队继续比赛”。她指指身后的桨板,“我不会这么快把那把桨丢下来的”,她边说边大笑着。

作为一个北方人,从接触龙舟之初,宋艳冰就将其视为自己的工作、事业。刚到九江时,她一度理解不了当地人对龙舟的热爱,“牺牲休息时间也要下水划,太疯狂了”。

如今,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之后,宋艳冰形容自己也“疯狂地爱上龙舟了”。“冲刺,拿到冠军那一刻,大家一起欢呼,分享那一刻的喜悦,这种感受在平常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