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房”,正在成为我市叫响“中国夏都”的实践举措。
走进城西区海湖新区片区,一半以上的酒店业态以“民宿”为主。自今年4月西宁提出“避暑房”概念后,一些富有特色的民宿酒店积极响应,或在民宿名称上加上“避暑”一词,或在推介中重点以“避暑”为关键词,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入住避暑。

“避暑房”为何会成为西宁房地产业探索的新领域?
这份底气,来自西宁“中国夏都”的美誉。当全国多地开启“烧烤模式”,青海西宁却以平均气温17℃的清凉气温、37.8%的森林覆盖率,吸引众多“候鸟式”游客前来旅居避暑,享受清凉。有了这一天然优势的加持,西宁这座“天然空调城”为发展避暑经济提供了天然禀赋,也正向全国游客发出避暑旅居的邀请。
民宿型“避暑房”预订火爆
“凉爽”气候优势是高原西宁的特点,依托“中国夏都”“雪豹之都”“丁香之城”的城市名片,西宁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构建了“旅居养老+多元康养”新模式,西宁成为更多外地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青海旅游旺季到来,西宁民宿型避暑房火热预订,成为推进西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窗口。
记者走访了多家民宿和酒店了解到,6月份以来,唐道·637、万达商圈周边的民宿、酒店的订单量每日爆满。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西宁“避暑房”示范点,城西区繁星里避暑品质民宿看到,7月份每种房型的订单几乎都已经排满,从40平方米到55平方米不等,这里大床房、双床房以及三床的套间都是比较火的房型。记者随机走进一套房间,卫生整洁、设备齐全,洗衣房、厨房一应俱全,每个房间还配备了空调,满足外地游客冷热调节需求。
据民宿主管介绍,自6月中旬以来,民宿的订单持续火爆。为了让更多外地游客感受凉爽西宁,酒店推出了一系列避暑房的优惠政策,不仅价格上性价比高,而且房型方面也充分考虑一家人出行的住宿需求。“今年4月份,我们民宿落实西宁‘避暑房’要求,在前期以‘避暑’为关键词进行推介,加之民宿的位置在海湖新区的繁华地段,接待的顾客也多以外地游客为主,长住的有近一个月,短住的也有一周左右。”该民宿主管李经理告诉记者。
从“旅游”到“旅居”
为了更好地打造避暑房产业,今年以来,西宁市系统布局避暑房业态,通过机制创新、政策供给、多维宣传、房源整合四大举措,构建“避暑经济”发展新格局,为高原城市产业转型提供示范,也让更多省外游客从旅游转变为旅居。
来自广东省茂名市的徐征告诉记者,2022年第一次来青海旅游时,他深切感受到了青海西宁凉爽气候的舒适。2024年7月,当他再一次携家属来西宁后,就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第一次来西宁也是七八月份,这里的气候凉爽,城市干净整洁,生活十分便利,当时我对西宁城市的印象十分好。后来,我和妻子相继退休了,就决定再来一次西宁。在儿子的帮助下,我们在西宁万科买了一套小公寓,就此在这里安顿下来了,成为了‘西宁人’。”徐征说。记者走访中了解到,与徐征一样,还有不少外地人从旅游到旅居,他们会选择一处环境好的小区,早起在家门口的公园里散步、午后与家人喝茶赏景,如同本地人一般,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中。
为了让西宁成为更多外地人的“第二故乡”,西宁深化“避暑房”概念,创新建立起“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双轨机制,由市级层面成立分管副市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制定《避暑房工作协调联动制度》《西宁市避暑房工作推进实施方案》《避暑房破冰工作方案》等文件,细化了16项创建措施。同时,县区同步组建专班,形成“月调度+台账管理+闭环推进”体系。通过“每月一地”专题会商,一体推动房源盘活、政策落地等关键任务。
除了民宿型“避暑房”发展格局外,西宁房地产房企也拿出了适宜的“避暑房”房源,为西宁房地产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采访中,记者从万科房地产了解到,万科在旗下多个项目中,对50平方米至70平方米的房源进行“避暑房”改造,并通过增加西宁“凉爽”“避暑”等关键词,进行前期推介宣传,从而扩大购房市场。绿地房地产也表示,为了应对多层次购房消费的需求,绿地也积极打造“避暑别墅”,在打造居住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方面下功夫,丰富和提升西宁“避暑房”品牌。此外,我市还通过建立消费激励精准化,市级推出政府购房补贴,激发跨省消费热情,激活省外购房群体对“避暑房”的购买需求。(记者 张国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