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赵立坚在微博分享青岛美景视频,那句“与青岛的晚霞撞个满怀,把手机横过来,遇见最美的夏天”瞬间戳中众多网友,评论区立刻被“绝美”“想去打卡”等留言刷屏。

6月12日,赵立坚在微博分享青岛晚霞美景
在社交平台上,“青岛日落8分钟”正悄然走红:小红书超19万篇“青岛日落”图文晒出追光足迹,豆瓣“日落爱好者”小组里15万颗心隔着屏幕与同一片暮色共振,有人定格栈桥日落熔金的刹那,有人记录信号山被夕阳勾勒的剪影。
我们为何爱日落?青岛日落有何独特魅力?这份对暮色的偏爱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文旅密码?
一、一场日落的吸引力
在社交媒体搜索“青岛日落”,渐变鎏金的画面瞬间霸屏,推荐内容铺天盖地。网友高频提及的金茂湾、小麦岛公园、信号山、小鱼山、琴屿路、石老人海水浴场、鱼鸣嘴等地,正化作“追光者”的秘密地图。这些被反复打卡的城市角落,究竟赋予日落怎样的魔力?

网友制作的“青岛日落打卡地图”
视觉奇观:山海间有份永不重复的“日落单”。
青岛依山傍海,日落是一场“山海城湾联动”的沉浸式光影大秀。
海边,金茂湾有180度无遮挡海景,蓝调与晚霞交织,海面金光闪闪;琴屿路的S弯道路贯穿海天,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奥帆中心情人坝能同时看到海景日落和城市繁华,再加上灯塔、帆船,显得格外浪漫……

青岛琴屿路日落 图源: @脑袋空空
山地视角则演绎另一重美学:崂山的日落带着几分磅礴的仙气,云霭在山脊间翻涌成流动的金箔;信号山是老城区制高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夕阳下美如画卷;小鱼山视角独特,城市与大海在余晖中交融……
青岛濒临黄海,海岸线曲折多湾,不同海湾在日落时分景观各异,信号山、小鱼山等山头公园紧邻海岸,形成天然观景台。“山海湾城”复合的地理格局,让整座城市化身天然的“日落打卡地”。
情感锚点:“日落尤其温柔,撒向人间皆是浪漫。”
“我会反复为日落驻足”“日落是天空写给人间的情书”“生活很匆忙,别错过日落和晚霞”…… 这些网络热评,印证着我们对自然治愈力的本能追寻。总有一片黄昏能让时针放缓,让奔波的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拾回内心的潮汐。

网友分享的日落时分青岛海边 图源:小红书用户@奶凶奶凶
在社交媒体#青岛日落#的话题下,网友分享的场景总能瞬间击中人心:情侣依偎看夕阳缓缓沉入海平面,孩童用树枝在沙滩上画出写意的太阳,背包客举起相机定格沉沉暮色……这些画面勾勒出专属于青岛的治愈图景。
社交货币:一场日落的传播力。
“在青岛,连夕阳都要排队打卡”的网络调侃,道破了日落景观的社交传播密码。

网友分享的青岛日落 图源:@小乔Cherry
橘红天幕、金光海面,叠加“今日晚霞美到失语”等情感化表达,形成高互动率的社交货币。比如,某博主于5月3日发布的青岛金茂湾“橘子海”日落视频,收获近21.6万点赞与6.4万次转发,印证了这一视觉IP的传播势能。
一方面,日落作为浪漫、治愈的文化符号,能触发跨群体的情感共振,具备天然的社交传播基础;另一方面,青岛独特的山海场景为标准化视觉符号注入地域个性——无论是海边日落的宁静,还是山间夕阳的壮美,差异化的空间叙事满足了用户对“独特体验”的社交展示需求。
二、为啥要给日落“打赏”?
当游客为追逐一场日落奔赴青岛,当马来西亚亚庇的黄昏被赞为“机票钱花得值”的理由,日落正从“天空背景”蜕变成为“城市文旅货币”。网友戏称“城市该给日落打赏”,看似一句戏言,其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旅融合密码。
文旅营销:日落自带“热搜体质”。
还有什么比“把整片晚霞送给你”更具杀伤力的营销呢?日落以其强大传播力,将城市地标转化为“氛围感打卡点”,提升文旅知名度。

青岛金茂湾因日落成网红打卡地 图源:微市南公众号
比如,青岛后海多处景点借助日落美景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常常需提前一个多小时“抢占机位”;橘子洲头的湘江日落,凭借绝美的光影组合,让长沙文旅热度持续飙升;敦煌鸣沙山的大漠残阳,以雄浑壮阔的画面,成为西北旅行的标志性视觉符号。
日落经济:零门票的“情绪提款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精神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蕴含情感共鸣的自然景观从“背景板”变身为“消费核心”。
日落作为普适性自然奇观,无需门票、无需刻意规划,却能为游客带来直击心灵的情绪价值。

青岛海边能看到日落的咖啡馆 图源:小红书用户@奶凶奶凶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渔村昆明海晏村,因漫天晚霞爆红网络,2024年吸引超300万人次打卡,带动消费1.05亿元。借“日落8分钟”热潮,无锡影视基地推出58元傍晚游园票,规划专属日落观赏点,自2023年4月上线以来,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文旅转型:不“伤筋动骨”的日落魔法。
从极光旅游带动北欧小镇的民宿复兴,到洱海日落催生出环海骑行的业态集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经济价值的释放,更是“可持续文旅”的全新可能。

网友分享的青岛日落 图源:@小乔Cherry
这种模式只需以创意激活自然的情感属性,便能让晨曦暮色、碧海苍山等成为滋养城市的永续资源,并提供 “轻投入、巧转化” 的文旅转型路径。
比如,马来西亚亚庇丹绒亚路海滩拥有绝美日落景观,当地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这片海滩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地标,尽显自然景观赋能文旅发展的神奇魔力。
三、如何为每场日落设计“体验剧本”?
当下,海口、南京、昆明、无锡等地将“晚霞经济”“日落经济”纳入文旅发展版图。那么,如何让转瞬即逝的自然奇观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文旅IP?

乘船驶向浮山湾,日落从城市天际线缓缓坠入海平面 图源: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
场景化再造:别只“追着日落跑”,要“住进黄昏里”。
自然奇观的商业价值升级,始于对物理空间的场景化再造。
比如,发展体验式项目。青岛在游轮航线中融入日落景观,推出橘子海专线、追日航线;金茂湾后海广场,以社区电影为载体,让放映与金黄暮色形成时空共振。

青岛在游轮航线中推出“橘子海专线” 王雷 摄
又如,开发“日落+”业态。无锡太湖沿岸的日落主题咖啡馆,让年轻人因一杯咖啡停留两小时;海南荣山寮村因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成为游客观赏日落的绝佳点位,当地基于滨海自然景观和活态渔业文化,已培育出民宿、音乐餐吧、露营基地、旅拍等新业态。
文化加料:给夕阳装个“城市记忆芯片”。
当三亚的天涯海角日落与“浪漫爱情”绑定,当敦煌鸣沙山的“大漠黄昏”成为丝路文化的意象延伸,自然景观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叙事力。
城市可深挖在地文化基因:如海盐县通元镇将日落观赏与乡村文化结合,依托丰义村观景台,让游客将山下错落的农田、古朴的村庄尽收眼底;北京颐和园“金光穿洞”的奇观,将明清皇家园林的营造智慧与日落余晖熔铸为流动的历史诗篇。
这种文化赋能使“日落经济”跳出“颜值消费”的浅层竞争,形成独特地域标识,让游客在暮色中触摸到城市的精神肌理。
共创传播:让每个人都当“日落安利官”。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以“两微一抖一书”为核心的社交传播矩阵,正成为地方文旅破圈走红的关键引擎。当传播话语权向大众游客分散,人人皆可成为传播主体,甚至化身“爆款推手”。

网友在评论晒出的晚霞
以郑州文旅传播为例,当地政务账号发起“想要一个都是晚霞的评论区”等互动征集,以情感共鸣点燃市民与游客的参与热情。用户通过点赞、转发及二次创作,从内容受众转变为共建者,使相关内容触达原本账号难以覆盖的群体,拓展传播范围。
你是否曾在忙碌过后突然抬头,被窗外的晚霞抚平疲惫?你是否曾停下匆匆的脚步,只为多看一眼天边的橙红?那就来吧,来看这纵然不能留住、却天天美丽一场的日落。
作者:张芝萌 陈乐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