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着河滩,碎石在巡查队员的脚下发出细微的声响,尽管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但他们却依然步伐坚定。这些以脚步丈量河岸的身影,不仅是赤水河生态守护的践行者,更像是镌刻在生态长卷上的鲜活印记,诉说着这里生态修复的动人故事。

河岸巡护脚步不停,守护赤水河生态。
八年来,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措施,让赤水河迎来了华丽转身。中科院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鱼类种类从2017年的109种激增至2025年的149种,长江特有鱼类占比超30%,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更是实现翻倍增长。亮眼数据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生态治理密码?
科学施策,筑牢生态修复根基。在赤水河习水段,人工鱼巢工程成为恢复鱼类资源的关键一招。“我们模拟天然产卵场环境,建成18处总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人工鱼巢,检测显示产卵量约1.5亿。”习水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城保护站站长杨峰介绍道。与此同时,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增殖放流行动持续推进,一批批岩原鲤等重点保护物种幼苗重回赤水河,让鱼类种群复兴从蓝图照进现实。

人工鱼巢产卵场景。
智慧监管,织密生态防护网络。科学施策为生态修复奠定基础,而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则为成果保驾护航。在赤水河习水段,由基层干部、渔民和志愿者组成的“护渔队”,通过人力监管与技术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天候的全时段巡查。“过去凌晨偷捕时有发生,如今我们加密巡查频次,还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让非法捕捞无所遁形。”巡护队队员颜闯说。

巡护队队员颜闯正利用手机监控巡查沿岸情况。
跨省联动,凝聚流域共治合力。生态治理没有边界,赤水河的蜕变更离不开跨区域的协同作战。习水与仁怀、桐梓等毗邻地区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县域联合执法机制。“通过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如今赤水河共管水域鱼类种类增多、数量增大,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习水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教导张庄表示。

习水、仁怀、桐梓等地联合执法,水上护河行动中。
全民守护,谱写生态新篇。在赤水河生态保护过程中,无数感人故事温暖人心。47岁的罗洪利曾是赤水河上最老练的渔民,撒了半辈子渔网的他,后面却成了“护渔队”里最较真的一个。“刚开始放下渔网时,总觉得手里少了点什么。直到第一次在巡查中救下被困渔网的野生鱼,看着鱼儿游向河心,我才懂,守护这条河,就是守住了咱们祖祖辈辈的根!”像罗洪利这样的生态守护者还有许多,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见证着赤水河从沉寂到生机盎然的蜕变。

巡护队在河滩上巡逻检查。
从生态修复的科学规划,到多方协同的系统治理;从政策支持的有力保障,到全民参与的积极行动,这条镌刻着巡查者足印的河流,正以自身的美丽蜕变,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来源:习水发布
编辑:何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