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区服务如何突破昙花一现的困境,实现长久活力?公益热情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动力?这已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命题。本期推出“洲聚合力·心治为民”栏目第十四期:清城洲心“社力汇光”议事会破题!探路社区服务“公益+有偿”双赢新局。人大洲心街道工委汇聚多方智慧,围绕“资源整合”与“服务可持续”两大核心症结,展开了一场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提出了一条融合公益初心与市场机制的实践路径。

启明社区“闪电快修侠”开展志愿服务。陈贤琪 摄
为深入践行“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近日,人大洲心街道工委在光明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亮出新招——召开“社力汇光·服务共生”专题议事会。各级人大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社区代表、群众代表共聚一堂,直面社区服务“资源碎片化”“公益难持续”的痛点,共绘“公益+市场”融合发展的新蓝图,为基层治理注入澎湃动能。
精准把脉,“公益+有偿”模式初显活力
会议现场,一个共识格外清晰:盘活社区资源,精准对接是基石。“服务的难点,在于‘家底不清’与‘需求不明’。”一位社区代表一针见血,“必须沉到居民中去,把群众真实需求摸透,动态更新‘资源’和‘需求’两本账,才能做到服务精准匹配、高效供给!”这已成为洲心探索双赢模式的重要起点。
洲心街道并非纸上谈兵,生动的实践已在多个社区开花结果。街道社会创新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组建“公益联盟”,已成功引导168家爱心商企“入伙”,承接了70个社区服务项目,让公益价值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如启明社区打造“党建+医养”融合模式,构建“26℃舒适社区”健康生态圈,贴心组建“闪电快修侠”等志愿队伍,承诺15分钟紧急上门服务,让居民生活安心无忧。连江社区开创“小生意+大公益”模式,巧妙设计40余场特色活动,将无偿服务与有偿产品(学习、娱乐、美食)及技能实践有机结合,更将部分收益反哺社区公益,形成“服务—收益—再服务”的暖心循环。振南社区则建立“校社企”联动长效合作机制,成功孵化出“一米菜园”“振南活力营”等充满活力的特色项目,资源互补,活力迸发。
智慧碰撞,共解公益“可持续”难题
公益服务如何实现“自我造血”、长久运行?代表们展开了热烈而务实的讨论,金句频出。清城区人大代表、启明社区党委书记梁桂峰指出:“社区在链接资源上投入巨大,只‘输血’不讲‘造血’不行。必须探索让社会力量也能受益的模式。”清远市人大代表庞忠华则主张:“要大胆尝试‘阶梯性收费’,建立‘公益+有偿’混合模式。更要跳出社区‘小圈子’,盘活各方空间资源,‘把别人的地方变成我们的服务平台’,把服务对象从青少年扩展到更广泛的居民群体。”朱婉宁代表补充道:“我们打造的是‘便民’金字招牌,并非追求绝对‘无偿’。合理收费能让居民更珍惜服务,更能倒逼服务质量提升,保障项目长久运营。”陈小琼代表则呼吁:“要加强与教育局等部门的‘主动敲门’式联动。让社区服务精准补位,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人大洲心街道工委提到,未来将重点锚定发展方向,推动政府资源下沉,促成政府、社区、社会力量三方共赢格局;同时着力深化调研精准匹配,既要摸透企业服务能力,更要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实现高效对接;并聚焦打造高品质服务品牌,社区服务要敢于对标商业机构,追求卓越水准。
人大洲心街道工委表示,本次“社力汇光”议事会,不仅精准聚焦了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更汇聚了代表智慧,形成了破解资源瓶颈、提升治理效能的创新思路与可行路径。下一步,人大洲心街道工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系统引导、赋能多元社会力量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不断探索创新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全力推动构建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治理长效机制。
南方+记者 邱淑平
通讯员 陈贤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邱淑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